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六月, 2020的博文

读后感:Religion for Atheists by Alain de Botton

读了Educated by Tara Westover之后对宗教又提起了兴趣,于是想到了这本一直想读却一直搁置了的书。是本有意思且有实用价值的书,但我读得有一些囫囵吞枣,主要是因为观点很清晰,但扩写特别多,所以到最后有些读不进一些细节了,着重把握了下大概。好在作者在最后贴心地总结了一下全书观点,如下: “...lessons we might retrieve from religions: how to generate feelings of community, how to promote kindness, how to cancel out the current bias towards commercial values in advertising, how to select and make use of secular saints, how to rethink the strategies of universities and our approach to cultural education, how to redesign hotels and spas, how better to acknowledge our own childlike needs, how to surrender some of our counterproductive optimism, how to achieve perspective through the sublime and the transcendent, how to reorganize museums, how to use architecture to enshrine values–and, finally, how to coalesce the scattered efforts of individuals interested in the care of souls and organize them under the aegis of institutions.” 一些觉得有意思的点 在聊到世俗社会中community的时候,作者说道我们都活在自己的茧中,对别人的了解很多是从媒体上来的,所以很自然我们会觉得陌生人可能会是谋杀犯,强盗,其他坏人或者低智的人,从...

换工作前的灵魂拷问

总是有100个想换工作的理由。 嫌工资太低,想换工作。 嫌工作太累,想换工作。 嫌工作无聊,想换工作。 嫌升职太慢,想换工作。 嫌项目太烦,想换工作。 在公司呆久了,想换工作。 看到别人换工作了,想换工作。 听说有好的机会,想换工作。 喜欢的上司走了,想换工作。 调来了讨厌的领导,想换工作。 关系好的同事走了,想换工作 …… photo credit: Robert Anasch 这几年我好几次冲动想换工作。比较可笑的是,主要导火索是其他同事问我是什么能支撑我呆在某司这么久。言下之意就是,我们组呆这么久的人大部分都走了或者转成了管理岗,你又没转管理岗又没走,你是怎么想的?这个问题看起来是关心或者无关痛痒,但它其中蕴含的assumption让听的人特别不舒服。为什么没走?言下之意是,你没有更好的机会吗。为什么不转管理岗?言下之意是,你当不上经理吗。虽然在好些科技公司里面,“爬梯”这个概念不是转管理岗才能实现的。比如5级可以是IC5(individual contributor,非管理岗)也可以是M0(manager level 0, 管理岗),待遇一样,但可能是大多数人成长过程中的潜移默化,变成经理就等于升职(promotion),能管人了就代表更厉害了,所以听到有人转成管理岗就会觉得这是一次层级的跨越,虽然实际上仅是职位转换,等级不变,工资也不变。 (插一句,虽然IC5=M0,IC6=M1,但IC5升IC6比M0升M1困难许多,而且之后只会越来越难。所以说非管理岗的天花板普遍更低。当然,IC5,6和M1,M2是大部分人的归宿--terminal level,所以再往上爬这件事情也只适用于上部分人) 自从在公司呆满了2年后,我就被问了很多次这个问题。最初的时候因为还有许多其他同期进来的人还在,所以对这个问题也没有想太多,就回答说过得还挺开心还有很多可以学习的,所以还呆在组里。等到我在公司呆满4年后,同期进来的陆陆续续跳槽的跳槽,转组的转组,这个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刺耳。与此同时,自从到了IC5之后,很多人鼓励我去申请管理岗,“为了你将来职业发展考虑。”这些都是好心。当然有些时候好心的表达方式让人有点难接受:某次我和一位较资深的前辈聊天,聊到我现阶段并不是很感兴趣管理岗,前辈一副过来人的样子说“哦,看来你现阶段还没有准备好。慢慢准备”。我当时就有点懵,因为言下之意就是,所有...

读后感:Educated by Tara Westover

一周读完了Tara Westover的自传 Educated ,写的是她在一个极为传统甚至有些偏执的 Mormon 家庭中成长的故事,从出生到30岁。中文翻译是:当你像鸟 飞往你的山。等不及月末bookclub的讨论了,在吸收别人想法前先记录一下自己的感受&理解吧。轻度剧情剧透,严重思想剧透。 关于挣脱困境 寻求帮助是很困难的。寻求帮助可能会被理解成一种投降,承认自己有不寻常之处;寻求帮助可能会打破自己的信仰体系,但自己的信仰体系不能被打破,因为打破后的路实在太艰难了 Love, manipulation, and abuse可以同在。这也让受害者更confused哪一个是施害者的真实身份 受害者很容易从自己身上找错误。如果是错在自己,那说明this is within control,但如果是错在对方,那受害者岂不是承认了自己无能为力?施害者没得到谴责,那悲剧只会循环 会写journal很重要,人是会时候修改自己的故事的。当下的journal能timestamp每一个感受,track change那些修改,是自己曾经有过那些体验的证据 在长期被一种思想控制,洗脑后,能接受没有正确答案,去寻找不同的观点,就是脱离束缚的第一步 关于和家人的关系 父亲和Shawn的思维行为模式:自己是正确的,绝对权威,别人只能选择听话。被挑战是不能被接受的,不可以输掉这种挑战。对挑战者可以使用暴力。那为什么会变成这种思想呢?我的猜测:其一,听自己说了太多遍对世界的看法后,自己也全盘相信了;其二,除了绝对的服从,任何其他的相处模式都是有隐患的,无法被自己掌控的。Losing control是不可以被接受的。这也是不自信,对未知的恐惧的一种体现 连自己的母亲都觉得自己是坏人,那自己可能是好人吗?答案是可能的。父母家人都不是绝对正确的代名词 你可以爱一个人的同时,选择把TA从你的生活中剔除出去,因为你清楚另外的选择就是站边,而你不会站到那一边去的,那会让你丢失所有自我。爱和距离可以共存 关于认知和选择 对同一个世界的认知可以很不同,造就了不同的reality,但他们也都是真实的。每个人都真诚地相信自己所相信的。这也是我们现在观察到的世界撕裂的微观体现。教育程度是这种撕裂的一种体现,这让人很忧心。解决办法是让每个人都多一些愿意对不同思想的了解,而这往往又是受教育者更容易接受的思维模式 ...

开Uber的美好灵魂

今天一早的飞机,从洛杉矶出差回湾区。和Uber司机整整聊了50分钟,是这一次旅途的最大收获。一上车司机就自我介绍说叫Zaven,我说Hi我是En。本来计划是在车上刷手机度过的,这是怎么开启对话模式的呢?LA早高峰非常堵,司机一上来觉得导航指的路不是最快路线,于是停到路边开始自己研究导航,决定帮我找到最短路线。研究了2分钟,还是发现导航是对的😂我们就饶了一圈又重返了导航推荐的路线。这个时候我鬼使神差的问他LA是不是一直这么堵,对话匣子于是就这么打开了。 photo credit: Dave Herring Zaven说LA早上7-10点和下午3-7点都是很堵的时间,晚上7点以后也会继续堵。他问我从哪儿来,我按照习惯回答Bay Area。一阵沉默后我看到他一直侧身观察路上的流浪汉,就问他,LA的流浪汉是不是很多。他就给我介绍了东LA的黑人群体以及各个区域流浪汉的分布状况。他还提到了LA生活成本很高,挣钱不容易,他来了美国四年,一直是paycheck to paycheck的状态,但觉得一定不能当homeless,还提到了homeless想过easy life,所以也不工作也不付房租,还顺便点赞了墨墨们,说他们很辛劳工作,天天很开心,有好的community。我问他是哪儿的人,他说自己是伊朗的基督教徒,因为宗教避难四年前和太太儿子来到了美国(伊朗是穆斯林国家)。在伊朗他们过着非常富足的生活,挣钱很容易,因为石油天然气各种资源的关系,但是40年前的一场政变推翻了原来优秀的统治者(Shah),从此伊朗进入比较彻底的穆斯林状态,对女性要求越来越严苛,10点有宵禁,他和太太走在路上还会经常被警察拦下来让他们证明是夫妻,基督徒非常受排挤。穆斯林还非常不喜欢狗,因为觉得够脏,禁止家中养狗,一年内还杀了5000多只狗…Zaven表示非常不开心,在那里没有自由,所以尽管他的地产都还在伊朗,钱拿出来因为汇率会贬值一半,还是要坚决带家人来到美国。 来到美国后,政府会提供一年的foodstamp(食品券)和资助,他和太太儿子三人一共$3000一个月,他还提到LA有很大的伊朗人community,也有工作机会,所以也不考虑搬到其他城市。他太太也非常开心,终于能穿自己喜欢的衣服晚上出门了。Zaven很喜欢开出租车,不光能锻炼英语,闲暇时刻可以停下来读书,然后顺手给我看了他副驾上的From...

终结!第一孕期

时间过得好快,一转眼First Trimester就要结束啦。在此记录一下这平静又不平静的三个月。 测出怀孕 并没有积极备孕,但因为年龄也不小了,而换工作尘埃落定,觉得也能接受换孕生娃这件事了,就开始决定顺其自然。结果没多久就发现例假推迟了,遂买的验孕棒。还记得测出怀孕的时候心情特别复杂,甚至说喜悦的成分并不多,更多的是困惑和担心。担心一些比较实际的东西:比如我才入职新公司两个月,这么快就怀孕对工作会有什么影响?现在疫情严重,去医院会不会危险,又该什么时候去医院?以前就听说过流产很常见,会不会被我碰上?本来计划好的年底想好好旅游一番,疫情加上怀孕,可能性几乎为零了,那么我们是不是再也不可能作为二人世界出去旅游了呢?想想还挺沮丧的呢!后来看了一下网上的评论,好像也有很多人在最初并没有觉得和小生命connected(毕竟还只是细胞),让人安心了很多。 预产期 一测出怀孕第一个反应就是估算一下预产期,看看自己的deadline是什么时候。刚错过例假是4月中,我掐指一算10月怀胎,那么4月+10个月大概就是明年2月份了吧!心想还有好一段时间。于是在网上随便找了一个网站想要核实一下。网站要求输入末次例假开始日和一般周期长度,我照做了,结果出来的估测是12月中due…说好的10月怀胎呢?怎么才8个月??当时特别混乱,以为是网站出错了,后来才知道,原来怀上的时候基本已经算是一个月了,之后杂七杂八40周也不是10个整月…一下子觉得deadline近了好多! 看医生 怀孕了之后对很多logistic的事情很不了解,比如什么时候看医生。而我也没有固定的OB妇产科医生,于是第一时间加入了一个妈妈群,了解一下别人的经验。得知在美国第一次看医生都是8-11周,自己现在大概是4周左右,心想还有一点点时间,就稍微研究了一下附近之前就去过的医院有哪个OB还接受新的patient。读了半天review,看了OB们的research兴趣,结合眼缘,最终圈定了几个比较中意的人选,找了一个工作日给妇产科前台打电话。约医生还比较顺利,前台也是对这种情况驾轻就熟,问了我末次例假,从8-11周倒推了几个适合约OB的日期。本来准备安心等待见医生的日子到来,结果第6周的时候出了一点小状况:有一些棕色分泌物,而且持续了三天。上网看了一圈觉得各种咨询都很复杂,有些说没事,有些说要看医生。忐忑了3天后,我就毅然决然地给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