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我与Personal Finance的这些年

序章:从零花钱开始的启蒙教育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大约从小学开始,我就开始有了很多关于钱的记忆。记得当时是按月领取零花钱,做家务也可以挣外快(主要是洗碗和敲背),一切玩具零食社交小费都是从零花钱里支出。当时是个妥妥的月光族,每个月的最后几天总是眼巴巴地盼望着下一次“发薪水”。

上了中学以后,零花钱额度也上涨了,记得是每月400元,但我的“责任”也跟着变大,饭费和手机费都要从这400元里出。在同学里面虽不算“阔绰”,但生活也还过得去,总有些余钱去买游戏点卡和闲书。老爸平时工作很忙,没什么时间陪我,偶尔也会偷偷塞给我一些钱聊以弥补,成为了我的重要灰色收入来源。

有一年过年,父母收了红包后照例准备“替我先存起来”,我就不乐意了,指责他们这种行为就是变相吞占我的财产。老妈脑子转得很快,说不如把红包都给我,但这年就不发零用钱了。我当时就乐开了花,一是因为红包数额比我的“月收入”换算下来还要高一些,二是我从来没有一次性经手过这么多钱,感觉打开了人生无限可能,于是就欣然接受了这个提议。喜滋滋地拿了几千元后,为了防止忍不住一次性花完,我找来了14个信封,其中12个标上月份,存好当月的额度,剩下的两个信封,一个是“社交”资金储备 (当年流行朋友过生日送礼物,偶尔出去吃饭), 另一个是“应急”资金储备(当时还不知道emergency fund的概念,误打误撞)。这可能是我这辈子第一次Budgeting,结果却以失败告终😂: “应急”这个信封被我一下子花完了,初中生没什么“急”,直接变成了我的“放纵/享乐”资金。而“社交”开销被我严重低估,导致我得从每月的信封里面再拆东墙补西墙。总结来说,那一年上半年过得丰衣足食,而下半年日子紧巴巴,偶尔还得靠薅父母羊毛(比如和父母购物的时候把零食买足)来保持生活水平。第二年我主动放弃了红包,重新回到了简单的月薪族的日子。

第一章:重新启蒙:401K和买房
时间跳转到工作以后。第一份工作非常辛苦,每周平均工作70-80小时,还经常突破100+小时,从来不敢在周中安排活动(要加班),周末也不一定是自己的(要加班)。虽然有稳定的工资进账(时薪换算下来很低),但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怎么样处理这些工资,更别提长期投资了。能干完活,吃好饭,睡好觉,按时交房租,就是我生活的全部了。

有两件事情重新向我打开了Personal Finance的大门。一个是在和朋友聊天聊到了401K。我只知道公司的401K是有match的,match的钱不拿白不拿。当朋友听说我并没有max out pretax 401k,非常惊讶,并苦口婆心地跟我解释为什么应该max out,有哪些tax benefit等等。当时我并没有完全听懂,但脑袋里敲响了警钟:感觉可能亏大了?!当即回家好好研究了一番,将那一年的pretax 401K拉满了。十分感谢这位朋友!另一件事情是一对玩得非常好的couple准备买房了,我也时不时凑热闹跟着他们去看open house。和所有见证过中国房市崛起的那一代人一样,买房一直是很top of mind的一件事。早在刚毕业的时候我就下载了Redfin和Zillow,没事刷一刷YY一下,这两个软件早已玩得麻溜麻溜的。起初也只是在网上看看,后来跟着朋友跑了几次open house之后,心态逐渐地变成了“我是不是也差不多该买房了”。结果在这一年多之后,我和队友也攒了一些钱,够买个很小的condo,一波三折后,一头扎进了房市。

第二章:房!房!房
看房买房这个事情是会上瘾的,至少我是这样的。时间跳转到我们搬好家安顿下来的几个月后,我又开始琢磨起来新的主意:以后继续攒钱,久而久之是不是可以考虑投资房了?于是拜Google所赐,我打开了新的大门:BiggerPockets。这是一个专注于房产投资的社群,有podcast,也有blog。我基本不怎么玩社群,但变成了podcast的忠实听众,上班下班路上听,做家务听,无聊了就听,算是脱产式扫盲。之后在高涨的热情支持下又陆续干了三件事情:一个是买了一本BiggerPockets的书:The Book on Rental Property Investing by Brandon Turner,认真研读做好以后能当地主的知识储备;二是报了一个real estate agent的课程(一共三门“学科”),几百刀纯网课,花了半年上完了,然而并没有考证,因为了解到考了证也不能当自己的agent(需要挂靠broker),但好在学到了一些法律知识,还是多少有些用处的;三是加入了一个当地的real estate meetup group,虽然可能一共只去了5次左右,但能和一群人面对面讨论地产投资,并且听大家畅谈自己的故事,目标,思路,对我帮助非常大。那一两年积累了特别多的地产投资知识,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房产投资观念,万事具备,只差钱😝

第三章:打开新世界的门:FIRE (Financial Independence and Retire Early)
当我继续纸上谈兵房产投资的某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闯入了FIRE Movement的亚文化圈,打开了新世界。我依然虔诚地听着BiggerPockets的podcast,一次节目的内容是访谈一个专攻Airbnb的女嘉宾。在real estate圈子里面女性的身影并不常见,所以每次遇到女嘉宾我都会听得更认真一些。这个女嘉宾提到了另一个对她有很大影响力的女性,Paula Pant,我默默记录了下来这个名字,当天就搜到了Paula的博客来品读:Afford Anything。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我只记得那段时间之后的一年半载,我一有空就读Paula的博客,听她的Podcast,从而也了解到personal finance大圈FIRE movement小圈里的很多其他人物,顺藤摸瓜地读了无数博客,听了无数广播,简直是从入门到精通。下次可以总结一下我这些年读过的博客们。正巧那段时间我工作压力非常大,也很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所以财务自由/提前退休的概念对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还记得当时最颠覆我的一篇文章是Mr. Money Mustache的"The Shockingly Simple Math Behind Early Retirement",让我了解到财务自由不是那些年入几亿的人才可以想的事情,并不那么遥不可及。于是,在高涨的热情支持下,我又行动派了:将读到的理论化为实践,优化我的生活。

第四章:从理论到实践
非常幸运的是,当时我有个同事是个比我更hard core、更知识丰富的personal finance junkie。我都不记得我们是怎么聊到这个话题的,但一打开话匣子我们就有一种对上暗号、惺惺相惜的感觉。我从他那儿学到了很多优化生活的具体操作。最重要的有:记账,投资,Retirement Funds。记账看似简单,但非常有效,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来让钱花在刀刃上。比如说记账以前,我从来不知道原来我和队友在外食方面花了很多钱,而且很多都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快乐,而仅仅是打发时间的,或者惯性。仔细分析总结后,我们定下了每周除了和朋友社交吃饭之外,最多外食一次的额度。实践下来,并没有觉得减少任何的快乐,反而让每次外食更有了仪式感,对选餐厅和选菜也更加上心了。投资的话由于受personal finance圈主流观念和我同事的影响,我也变成了一个index fund的拥护者。Retirement Funds上面也更是从pretax 401k走向了after tax/megaback door,并且也了解了ira啊hsa诸如此类的概念。最大的变化可能还是心态上的,就是更了解了自己的资产状况,也更了解了什么能让自己开心,从而将钱花在让自己开心的事情上。当然,少不了的也是计算自己的FIRE number:需要攒多少钱可以不用为钱而工作?这种YY,配合着净资产的上涨曲线图📈,是我心情不好时候最棒的安慰剂。

第五章:从台前到幕后
在这样的狂热状态一年半之后,我逐渐感受到了倦怠。以前每期必看的博客发现谈来谈去也就是那些内容,podcast听众的Q&A问来问去也脱离不了那几个问题。我已经学不到新的东西了,在echo chamber里面呆久了有一些乏善可陈。与此同时,我的想法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套用一句话,就是心态从在乎“escape from something"转变成了 “escape into something”。刚开始研究FIRE的动力是工作经常不开心,财务自由能让我逃离不开心。后来慢慢意识到即使不用上班,每天躺在床上数钱也并不会让我开心。财务的相对自由只是一个手段,并不等同于fulfillment,而如何度过每一天,从而充实地度过一生,才是一个更需要花时间去探索的东西。哪怕以后不需要为赚更多的钱工作了,那我想escape into什么样的生活呢?渐渐意识到这些的同时,我的一些理财实践也步入了正轨,变成了routine:再也不用一笔账一笔账地去研究来了解自己的消费习惯,因为已经养成了很适合我的习惯;投资上面也开始定投index fund,设置好了账户后也不用去管了;401K什么的也早就按照想好的计划执行着。这样一来,personal finance渐渐地淡出了我的生活重心,从一个舞台焦点,变成了无处不在却又时常让人忘记的舞台照明。于是我退订了很多personal finance的podcast(还是非常感激当年的陪伴),多出来的时间用在了探索其他东西上面:了解中东历史,从零开始练琴,读一些有的没的的书。虽然还不知道如果不工作会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但我相信跟着curiosity走,这一路一定会很有意思。

尾声
时至今日,偶尔我还是会去逛一下曾经狂热关注的personal finance博客,还是会每天检查净资产曲线图,还是会很兴致勃勃地加入朋友和同事相关话题的讨论。偶尔看到一些人的消费行为和心态很不健康,很想和他们分享我的体会,但又担心自己多管闲事。也许有一天,我会找到一个方式,来empower更多的人,让大家少走弯路,跨过了personal finance这道坎,从而可以有更多时间,精力,和资本去探索人生中更重要的事💪


Photo Credit: Alain Pham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金刚功长寿功近半年的体验

初次接触金刚功 大学的时候就因为妈妈的介绍接触过八段锦,这么多年来可能练过的次数两个手就能数出来。去年10月底的一天,因为机缘巧合,在播客里听说了金刚功,说是“比八段锦更见效”,就抱着好奇的心态开始学习。 排病反应 像大部分网友一样,我也是跟着张至顺道长的视频学的金刚功。还记得第一次是在某天下午三点左右跟着视频练动作,但没想到就这么比划了十几分钟后,居然开始流鼻血了。我小时候常流鼻血,但这几年次数少了很多,所以我也觉得很惊奇。在小红书上搜索了一波,了解到金刚功可能会有排病反应。刚开始还觉得有可能是巧合,但后来连着3天下午练功后都流鼻血,就觉得可能是排病反应跑不了了。后来,我把练功时间改成了早上8点以前,就没怎么流过鼻血了。 身体变化 (一)睡眠变好。 生完娃以后,我经常夜醒难以入睡,但练功几周后,就发现睡眠有明显的改善,到点就困得不行,哪怕半夜醒来,也比较容易睡回去,早上还有一种睡不醒的感觉。这种睡不醒的感觉我特别珍惜!前些年求之不得的。 (二)白天精神变好。 以前白天经常觉得很疲惫,现在只有午饭后会比较困,其他时候精力充沛。 (三)来例假的时候巨累,但一次次地变好。 练功以前,我来例假的时候会稍微有点累,但还能正常行动。练功以后,明显发现头几次来例假的时候整个人特别虚弱,基本只能躺一会儿,再起来做一会儿事。发现好像也有其他人是这个体验,不知道是不是气血在进行整体的调整。但过了5个月后,例假的时候就没有那么累了,甚至还能打羽毛球😂 (四)胃口变好,会饿。 以前我吃好饭总有一种肿胀感,似乎消化东西需要花很久,很难有饿的体会。这几个月以来,肿胀感小了很多,也时不时会饿得想吃东西了。体重也有所增加🙈 (五)指甲上的月牙一会儿大一会儿小。 虽然不确切知道指甲上的月牙代表什么含义,但练功这几个月,我本来只有大拇指有月牙,后来突然有一天发现食指也长了月牙。这是这十几年都没发生过的事情。但最近,食指上的月牙都在缩小,几乎要看不见了。这些变化也蛮有意思的。 当然,这一年来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有诸多的调整,也不能完全归功于金刚功,但我觉得帮助肯定是很大的。 长寿功 + 站桩 除了早上练金刚功外,我睡前也开始练长寿功进行搭配,一样也是跟着道长的视频学习的。金刚功打起来觉得很有精神,长寿功打起来很舒服。我总是边打边哈欠连天,甚至偶尔会冒点眼泪,据说也都是排病反应。...

恐男?

工作场合中和亲密关系之外,我和男性的接触很少。甚至连客户都尽量想避免男性。 这周末Tgroup的体验,让我开始consciously正视,我可能有的恐男情绪。 1. 这个年龄的我遇见男性的反应: 陌生男性,不会有接触的 : 如果外表看起来比较有倾略性,会主动选择避开。否则,indifferent 刚认识的男性,要稍有接触: 场景:新见到一对couple、参加活动进门时看到有男性等等 反应:快速assess对方的外表。如果比我高,会不自觉地有些紧张,并且注意保持距离的同时,分配attention在对方身上。这种attention混杂着“警惕”和“在意”。如果对方比我矮,这些感觉会有所降低。如果对方比我矮且会有自嘲式幽默,会更加降低紧张感 认识的男性,再次接触: 场景有:playdate再次见到的爸爸、因为活动原因再要接触的男性 反应:如果第一次认识的时候,对方是有小孩的爸爸,“爸爸”属性会占上风,我们以父母的身份相处,紧张感少,但又会陷在“父母身份相处模式中”。如果第一次认识的时候,对方没有小孩,根据之前的接触体验,紧张感会有adjustment,但不会消失 工作场合中的男性: “同事”属性占上风,没有因为性别原因造成的紧张感 这些紧张感背后的story是一种内化了的凝视:对方是否在assess我?It makes me feel uneasy. How do I “win” the 凝视?How do I get out of the 凝视? 2. 紧张感的成因 小时候的bully代表,D,是一个比我高的男性。身型瘦,声音尖。他的嘲笑声和脸一直存在我的脑海里,随时可以调度出来。笑我的那个Trauma场景里,似乎他一个脚在椅子上,人坐在桌子上,俯视我。场景里,我爸也在,也是比我高,不但没有帮到我,也是这件事情的导火索,事后还火上焦油,让我彻底失望 and feeling deeply disconnected,从而寻求其他的coping mechanism。 如果故事到这里结束,我可能对男性有的就是恐惧和厌恶,或者纯粹的警惕。但后来有个反转。D开始对我表示好感,天天给我家打电话,还偷父母的钱给我送礼物。这个经历让我很困惑。我一下子从被嘲笑的对象,变成了要捧着的对象。而且,我在过程中,感受到了power shifting t...

天使睡眠娃养成记

离开月子中心前,月嫂语重心长地和我说,“你们回家自己带要吃苦了。球球睡觉真的不行,不像小霸王。” (注:小霸王是月子中心另外一个宝宝,比球球大4天) 结果啪啪打脸。球球2个月不到就戒了夜奶,3个月不到就基本睡整觉了。 时间线 12/14: 球球出生,入住月子中心 1/20:从月子中心回家,二打一带娃。娃每天半夜2-3点要吃夜奶 1/27:请了白天带娃的阿姨,晚上继续自己带娃 2/7: 第一晚没有喝夜奶🎉,但还需要塞奶嘴接觉 2/24: 第一次自己睡整觉🎉 回家前 时间倒回到月子中心最后那几天。我也知道球球睡觉不好,所以也一直在思考怎么办。一方面,抓紧最后的时间向我们月嫂取经。另一方面,咬牙斥资买了妈妈群里推荐的课:taking cara babies,开始认真看。 我们月嫂带了80+娃的经验是,宝宝晚间睡眠好最重要的就是得断夜奶。什么时候可以断呢?她觉得两个月就能开始了(注:医生的说法是出生体重翻倍)。夜奶怎么断呢?并不是一下子断的,而是需要循序渐进。先从减量开始,比如开始一顿是3oz,可以减到2.5oz,过几天再减成2oz。也可以配合拉长时间。比如娃哭了不马上喂,先哄一哄(塞奶嘴或者抱哄),过15分钟再喂,过两天变成过20分钟,30分钟等等。当娃习惯了不吃夜奶,晚间睡眠也就会越来越好。 Taking cara babies也有一个体系,其中我觉得最受益的就是三点: 第一,白天要摄入足够卡路里,这样能减少晚上饿醒的程度。 第二,娃哭了之后,不能立刻抱哄或者喂奶,而应该逐渐升级干预程度。她的口诀是SITBACK:S就是stop, 先观察一下,有时候娃只是哼唧。I就是Increase sound machine volume, 增强白噪音。T就是touch, 拍拍宝宝胸口,但不抱。B就是binky,塞奶嘴。A就是add in rocking:摇晃宝宝; C就是cuddles,终于抱抱啦;K就是ok,it's feeding time, 这是真的饿了,该吃奶了。 第三,白天小觉想睡好,需要了解wake windows和sleepy cues。小月龄宝宝只能醒1-1.5个小时,随着月龄增长,wake window也会逐渐拉长。sleepy cues包括表情呆滞,揉眼睛,揉耳朵,红眉毛等等。 有了这些理论知识支持后,我和DD(瑟瑟发抖地)回了家,开启了(短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