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空心的精英” —— Excellent Sheep读后感

常青藤里的很多学生是空心的。这和他们的成长过程有关。表面上,他们追求名利,跟着大部队一起跳入赚钱的行业(投行,金融,咨询,计算机等等),但实际上,这些选择都是恐惧驱动的:害怕风险,所以选择看似最安全的路径;不知道该往哪儿走,只好一直往高处走。这样浑浑噩噩地度过人生。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呢?可以从个人、 机构、社会这三个层面分析。
  • 个人 —— 不自由的内心很多这样的小孩都成长在一个“很卷”的环境中。因为家长的高要求、高期待,造成小孩养成了“讨好”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底层逻辑是“我不够好。只有我达到了XX,你才可能满意”。这种逻辑内化后就变成了对外界肯定的依赖,一切形式的肯定。这是一个非常不自由的心态,也为未来的盲目climb to the top埋下了伏笔。有些小孩可能没有那么严苛的家长,但身边特别“卷”的同伴或者氛围也会影响到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 机构 —— 资本化的学校私立的高等教育机构为了能继续运营下去,并且越做越好,得遵循更大框架下“游戏规则”:提高学校排名,提升校友捐款。为了提高排名,降低录取率,让高中生的履历卷得不能再卷。因为科研水平决定学校名誉,教授身不由己,心思很难在教好学生身上。为了将来的校友捐款,把学生推入风口行业是最好的“投资”。
  • 社会 —— 狭隘的成功社会对成功和创新的定义非常狭隘,基本上等同于“爬到顶端”。而且在最近几十年的背景下,对科学和数据的崇拜大大碾压对人文的追求。这样的氛围下,只会加剧个人的盲目选择和盲目攀爬。

那到底大学该学些什么呢?作者提到了三点:
  • 学会思考 (Learning how to think)
  • 构建自我 (Building yourself)
  • 问宏大的问题 (Ask the big questions - what is the good life and how should I live it?)

学会思考比较好理解。对构建自我,我的解读是通过阅读、与外界的碰撞、自我觉察,提高对自我的认知。不是所有人适合所有东西的,我们的天性,从小的成长环境,都会影响着我们的天赋和喜好。我们要耐心地去发掘自己,顺势而为,而不是盲目投入那些热点行业。大学里的通识教育,是很好地帮助我们构建自我的方式。问宏大的问题也是帮助我们从自我觉察开始,渐渐去探索和接近真理。让人心痛的是,现代逐渐淡漠了对真善美,对ideal的追求,而以名利取而代之。

我读完之后有几点感受/想法:

【与书的议题相关】
  • 底层的勇气能帮我们穿越恐惧勇气哪里来?来自爱。相信世界是爱我的。相信我是有选择的。可以来自别人,也可以来自自己,无条件的爱。
  • 大学不是学习的唯一地方作者主要在抨击大学教育,但实际上,很多事情是我们从小就该学习的。比如如何思考、感知手脑心,并没有年龄的限制。同样的,离开大学后,对这些最重要的东西的探索也要继续。
  • 书最后对政治领袖的讨论我不敢苟同。空喊Democracy就是解决办法太虚无缥缈了。我觉得,从外在上,社会得慢下来。思想和社会组织的进步远远滞后于科技的进步和资本的加速。这不健康。从内在上,个人得向内看,家庭/学校/机构/文化等都得提供相应的支持,这个世界才会越来越好。

【与我个人相关】
  • 很开心我大学选择了小而美的文理学院!虽然参与了"salmon run"修了经济学和数学,但在此之外选修了好多humanities的课,也遇到过真正的导师,有过深刻的对话,和just for fun and curiosity的moments。那些被打开,被挑战,选择勇气的感受都还在心中。我好幸运!!
  • 我要unlearn一些因职业养成的纯data driven的习惯。现在看看,what can't be measured can't be improved也是非常狭隘的一句话。
  • 我要选择看见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
  • 我要重新开始多读一些humanities的书。
  • 不想鸡娃,也不想局限自己佛系养娃。我既不想把恐惧变成孩子的底层逻辑,也不想强迫自己必须让孩子所谓的无忧无虑。每个人的人生不都是靠那些serendipity才变得独一无二嘛。我需要给孩子爱与安全感,但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Don't stop asking myself,what is your ideal?

【金句总结】
  • “Chasing paths that lead to affluence, credentials, and prestige...(is) driven by fear, and then the violent aversion to risk.” —— 光鲜的背后是恐惧
  • “The desire to eliminate uncertainty eliminates life.” —— 不确定的才是人生
  • “Fun is (...) I can lose myself in the material for hours.” —— 什么是热爱
  • “Everything undertaken for its own sake is worthwhile.” —— 什么是值得
  • "Purpose is uniting the inner with the outer." —— 知行合一
  • “The cultivation of curiosity, the inculcation of character, the instillment of a sense of membership in one’s communit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pacity for democratic citizenship, (...) the pleasure and freedom of play” —— 教育的内核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金刚功长寿功近半年的体验

初次接触金刚功 大学的时候就因为妈妈的介绍接触过八段锦,这么多年来可能练过的次数两个手就能数出来。去年10月底的一天,因为机缘巧合,在播客里听说了金刚功,说是“比八段锦更见效”,就抱着好奇的心态开始学习。 排病反应 像大部分网友一样,我也是跟着张至顺道长的视频学的金刚功。还记得第一次是在某天下午三点左右跟着视频练动作,但没想到就这么比划了十几分钟后,居然开始流鼻血了。我小时候常流鼻血,但这几年次数少了很多,所以我也觉得很惊奇。在小红书上搜索了一波,了解到金刚功可能会有排病反应。刚开始还觉得有可能是巧合,但后来连着3天下午练功后都流鼻血,就觉得可能是排病反应跑不了了。后来,我把练功时间改成了早上8点以前,就没怎么流过鼻血了。 身体变化 (一)睡眠变好。 生完娃以后,我经常夜醒难以入睡,但练功几周后,就发现睡眠有明显的改善,到点就困得不行,哪怕半夜醒来,也比较容易睡回去,早上还有一种睡不醒的感觉。这种睡不醒的感觉我特别珍惜!前些年求之不得的。 (二)白天精神变好。 以前白天经常觉得很疲惫,现在只有午饭后会比较困,其他时候精力充沛。 (三)来例假的时候巨累,但一次次地变好。 练功以前,我来例假的时候会稍微有点累,但还能正常行动。练功以后,明显发现头几次来例假的时候整个人特别虚弱,基本只能躺一会儿,再起来做一会儿事。发现好像也有其他人是这个体验,不知道是不是气血在进行整体的调整。但过了5个月后,例假的时候就没有那么累了,甚至还能打羽毛球😂 (四)胃口变好,会饿。 以前我吃好饭总有一种肿胀感,似乎消化东西需要花很久,很难有饿的体会。这几个月以来,肿胀感小了很多,也时不时会饿得想吃东西了。体重也有所增加🙈 (五)指甲上的月牙一会儿大一会儿小。 虽然不确切知道指甲上的月牙代表什么含义,但练功这几个月,我本来只有大拇指有月牙,后来突然有一天发现食指也长了月牙。这是这十几年都没发生过的事情。但最近,食指上的月牙都在缩小,几乎要看不见了。这些变化也蛮有意思的。 当然,这一年来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有诸多的调整,也不能完全归功于金刚功,但我觉得帮助肯定是很大的。 长寿功 + 站桩 除了早上练金刚功外,我睡前也开始练长寿功进行搭配,一样也是跟着道长的视频学习的。金刚功打起来觉得很有精神,长寿功打起来很舒服。我总是边打边哈欠连天,甚至偶尔会冒点眼泪,据说也都是排病反应。...

恐男?

工作场合中和亲密关系之外,我和男性的接触很少。甚至连客户都尽量想避免男性。 这周末Tgroup的体验,让我开始consciously正视,我可能有的恐男情绪。 1. 这个年龄的我遇见男性的反应: 陌生男性,不会有接触的 : 如果外表看起来比较有倾略性,会主动选择避开。否则,indifferent 刚认识的男性,要稍有接触: 场景:新见到一对couple、参加活动进门时看到有男性等等 反应:快速assess对方的外表。如果比我高,会不自觉地有些紧张,并且注意保持距离的同时,分配attention在对方身上。这种attention混杂着“警惕”和“在意”。如果对方比我矮,这些感觉会有所降低。如果对方比我矮且会有自嘲式幽默,会更加降低紧张感 认识的男性,再次接触: 场景有:playdate再次见到的爸爸、因为活动原因再要接触的男性 反应:如果第一次认识的时候,对方是有小孩的爸爸,“爸爸”属性会占上风,我们以父母的身份相处,紧张感少,但又会陷在“父母身份相处模式中”。如果第一次认识的时候,对方没有小孩,根据之前的接触体验,紧张感会有adjustment,但不会消失 工作场合中的男性: “同事”属性占上风,没有因为性别原因造成的紧张感 这些紧张感背后的story是一种内化了的凝视:对方是否在assess我?It makes me feel uneasy. How do I “win” the 凝视?How do I get out of the 凝视? 2. 紧张感的成因 小时候的bully代表,D,是一个比我高的男性。身型瘦,声音尖。他的嘲笑声和脸一直存在我的脑海里,随时可以调度出来。笑我的那个Trauma场景里,似乎他一个脚在椅子上,人坐在桌子上,俯视我。场景里,我爸也在,也是比我高,不但没有帮到我,也是这件事情的导火索,事后还火上焦油,让我彻底失望 and feeling deeply disconnected,从而寻求其他的coping mechanism。 如果故事到这里结束,我可能对男性有的就是恐惧和厌恶,或者纯粹的警惕。但后来有个反转。D开始对我表示好感,天天给我家打电话,还偷父母的钱给我送礼物。这个经历让我很困惑。我一下子从被嘲笑的对象,变成了要捧着的对象。而且,我在过程中,感受到了power shifting t...

天使睡眠娃养成记

离开月子中心前,月嫂语重心长地和我说,“你们回家自己带要吃苦了。球球睡觉真的不行,不像小霸王。” (注:小霸王是月子中心另外一个宝宝,比球球大4天) 结果啪啪打脸。球球2个月不到就戒了夜奶,3个月不到就基本睡整觉了。 时间线 12/14: 球球出生,入住月子中心 1/20:从月子中心回家,二打一带娃。娃每天半夜2-3点要吃夜奶 1/27:请了白天带娃的阿姨,晚上继续自己带娃 2/7: 第一晚没有喝夜奶🎉,但还需要塞奶嘴接觉 2/24: 第一次自己睡整觉🎉 回家前 时间倒回到月子中心最后那几天。我也知道球球睡觉不好,所以也一直在思考怎么办。一方面,抓紧最后的时间向我们月嫂取经。另一方面,咬牙斥资买了妈妈群里推荐的课:taking cara babies,开始认真看。 我们月嫂带了80+娃的经验是,宝宝晚间睡眠好最重要的就是得断夜奶。什么时候可以断呢?她觉得两个月就能开始了(注:医生的说法是出生体重翻倍)。夜奶怎么断呢?并不是一下子断的,而是需要循序渐进。先从减量开始,比如开始一顿是3oz,可以减到2.5oz,过几天再减成2oz。也可以配合拉长时间。比如娃哭了不马上喂,先哄一哄(塞奶嘴或者抱哄),过15分钟再喂,过两天变成过20分钟,30分钟等等。当娃习惯了不吃夜奶,晚间睡眠也就会越来越好。 Taking cara babies也有一个体系,其中我觉得最受益的就是三点: 第一,白天要摄入足够卡路里,这样能减少晚上饿醒的程度。 第二,娃哭了之后,不能立刻抱哄或者喂奶,而应该逐渐升级干预程度。她的口诀是SITBACK:S就是stop, 先观察一下,有时候娃只是哼唧。I就是Increase sound machine volume, 增强白噪音。T就是touch, 拍拍宝宝胸口,但不抱。B就是binky,塞奶嘴。A就是add in rocking:摇晃宝宝; C就是cuddles,终于抱抱啦;K就是ok,it's feeding time, 这是真的饿了,该吃奶了。 第三,白天小觉想睡好,需要了解wake windows和sleepy cues。小月龄宝宝只能醒1-1.5个小时,随着月龄增长,wake window也会逐渐拉长。sleepy cues包括表情呆滞,揉眼睛,揉耳朵,红眉毛等等。 有了这些理论知识支持后,我和DD(瑟瑟发抖地)回了家,开启了(短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