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发生了一场家庭育儿纷争,关于娃哭了到底要不要抱,什么时候抱。
总体来说,我们家有3个党派:
- 一哭就抱党:阿姨 👵
- 一直不抱党:老公 👨🦱
- 稍等再抱党:我 👩
各个党派都有各个党派的担忧。“一哭就抱党”的最大担忧是1) 怕娃有生理需求没有及时回应 2)怕娃没有安全感。 “一直不抱党”的最大担忧是怕娃养成坏习惯。“稍等再抱党”在两者中间反复横跳。
==== 情景回放 📹 ====
上周的事情是这样的。等球球吃好晚饭后,他爸把他从high chair里一把抱起、放进围栏。结果球球一下子大哭了起来。我和阿姨都还在吃饭,他爸也表示他自己可以handle,我和阿姨就暂不做反应。他爸先尝试着转移球球注意力,没用。之后就坐在旁边看书,静默地陪伴。
过了5分钟,球球还在哭,阿姨坐不住了,我让阿姨按兵不动。
又过了5分钟,球球哭声愈演愈烈,还在地上打滚,双脚猛踢围栏,我有点坐不住了,他爸让我按兵不多,还是在边上静默地看书。
又过了5分钟,球球还在哭,我和阿姨都实在受不了了。我钻进了围栏,准备开始抱起球球。他爸表示反对,觉得这样会reinforce“哭能解决问题”,但在我和阿姨的双重压力下,他爸让步了。
我抱了大概5分钟,球球还是哭声不止。有一种速度太快刹车踩不下来的感觉。后来带到了阳台上看外面车来车往,才慢慢平静下来。
事后,阿姨跟我说,我应该早点去抱、不能听任他爸放着孩子哭不管。她还说,她的大女儿小时候生气、闹脾气,大人都忙没有理她,结果后来产生了心理问题,也一直很埋怨父母。我有些郁闷,感觉被爸爸和阿姨夹在了中间。
==== 回放结束 📹 ====
事后,老公发了个文章给我,中心思想是toddler temper tantrum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不要理睬,不要给予更多attention,不让娃学会“用哭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我平静下来后觉得还是有道理的,又顺藤摸瓜查阅了很多资料,晚上和老公讨论后,达成以下共识:
- 首先,努力避免已知的Temper Tantrum导火索
- 活动之间transition太快,娃没有心理准备 (比如,娃吃晚饭后直接抱走)--> 给娃心理准备(比如,“我们现在吃完饭啦,你再喝两口水,喝完了之后我们去玩玩具哦。”)
- 没有给娃自主权(比如,硬塞给娃饭) --> 给娃选择的权利和表达的机会(比如,“你想用手抓还是用调羹”,“你想继续吃还是不吃了”)
- 娃开始有些不满(嘴角开始向下,还没有哭),先转移注意力(“看!有没有飞机?”),平静之后再回到刚刚的话题,acknowledge情绪(“你刚刚是不是想…结果没有…所以特别…那我们…/但是我们需要…好不好?”)。但是,如果娃已经开始大闹了,不要这么做。因为那个时候再转移注意力是在教娃娃回避负面情绪,长期看来不健康。
- 如果无法避免娃的大闹,发生了Temper Tantrum该怎么做
- 首先,父母得先情绪稳定,俯身和娃到一个视线,温柔而坚定地对娃说,我知道你现在很沮丧/生气/不甘心/[情绪]。爸爸/妈妈让你先冷静一下,我就在边上,等你好了来找我。说一次就好,然后在确保娃不会伤到自己后,父母到旁边去做自己的事情。这个背后的逻辑是
- 先表达关爱(而不是冷漠/Directing/Controlling)
- 小孩子可能还不能听懂大人说的话,但对大人的肢体语言和情绪已经有了很深刻的觉察。大人保持稳定能帮助小孩保持稳定
- 教小孩识别和表达情绪
- 不给予太多的关注、滋长Temper Tantrum
- 暂时不给孩子讲道理。这个时候讲道理娃肯定听不进去
- 静待娃平静下来。刚开始可能会很久,之后会慢慢减少。
- 娃平静下来后,抱抱娃,然后温柔认真地讲述一下刚刚发生的事情。这又是一个很好的帮娃boundary setting,识别和表达情绪的机会。
这之外,还有一个大前提:娃的确是temper tantrum,而不是生理上有需求没被满足。这个的话其实toddler还是比较好分辨的,在此不多赘述。
我之前最纠结的一个点是害怕“冷处理”这个方式会让娃没有安全感,但后来让我想通的点是,安全感不是在temper tantrum的时候建立的,而是平时的点点滴滴中建立的。想通了这一点,就更能冷静,consistent地处理tantrum了。
结尾:上个礼拜的事件之后,发生了大大小小不下5-6次tantrum(约一天一次)。我们努力实践新的应对措施,至少目前看来还初有成效(娃tantrum的时间没有加长、父母情绪稳定、家庭关系和谐)。知道以后的若干年肯定还要无数次面对这个挑战,可以不断验证和完善这个应对措施,摩拳擦掌中(不是)。
评论
发表评论